《内经》之寒热二厥,因于内伤,与本论因外邪者不同。更有真阴真阳之看法,所谓阳者,胃脘之阳也,脉有胃气,是知不死;所谓阴者,真藏之脉也,脉见真藏者死。
而旁门歧路,莫知适从,岂非叔和编次之谬以祸之欤?于此见逆冬气,则少阴不藏,肾气独沉,孤阳无附,而发为温病也。
故少阳不解,转属厥阴而病危;厥阴病衰,转属少阳而欲愈。 所以表药必用桂枝,发表不远热也,然此为太阳表热言耳。
太阳行身之后,阳明行身之前,所受风寒,俱在营卫之表。 坏病者,即变症也。
涩则少气少血故中风,今长则气治,故愈。其人反能食不呕,此为三阴不受邪矣。
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,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赤者,是下虚而格阳也。因制小陷胸以清胸膈之痰,大陷胸以下胸膈之水,小承气以试胃家之矢气,大承气以攻肠胃之燥屎,方有分寸,邪气去而元气无伤,不致有顾此遗彼、太过不及之患也。